讲座回顾 | 赵思渊:清代前期的土地登记与土地市场

       2021年5月19日,以“清代前期的土地登记与土地市场”为主题的线下讲座于教学楼C203课室举行。本次讲座由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赵思渊副教授主讲,我系吴滔主任、李大海副教授、凌滟助理教授和众多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了这次讲座。讲座由李晓龙副教授主持。

       赵老师首先为我们梳理了讲座主题的学术史脉络。在以往明清土地制度史的研究中,赋役制度与地权结构往往呈现出两条相对独立的路径,但近年的文献发现是否能够启发我们重新整合出一套勾联赋役和地权的新的框架呢?

       赵老师首先举出章有义先生的研究,即作为征税依据的鱼鳞图册上记载了有关土地产权的内容,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一田两主”问题和鱼鳞图册上的“业佃并录”等如何回应上述的学术思考。赵老师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了鱼鳞图册、佥业票、过税票等文书的实际例子,阐述这些文书所反映的地权和赋役的联系。这一套完整的链条正是土地信息与田面权结合的例证。

       接着,赵老师又举出《云间谳略》《陆陇其年谱》中的史料来解读赋役制度中的主佃关系,并说明佃户如何在“销圩”中与赋役制度运作发生联系。同时作为田面主和圩甲的佃户,在清初承担了销圩的责任。销圩涉及到明清之际的土地清丈问题,而从清初的地方土地清丈情况看,圩甲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田面主由此在土地清丈的过程中进入了赋役制度的环节。

       之后,赵老师以清初项天瑞的例子向我们展示土地清丈与登记是如何与土地经营结合的。在土地的登记信息中,我们看到,由于明清之际进行了多次清丈导致存在多组共存的土地信息土地字号的更换必然影响了土地登记、赋税与交易,为保证信用,必然会出现交托知晓土地字号中间人进行证明。

       最后,赵思渊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再次向我们阐释了赋役制度与地权结构的关联性。他指出自己的想法也只是为明清土地关系的研究提供可能的方向,仍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

       讲座结束之际,在场的师生和赵老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最后,李晓龙老师向赵老师赠送了本次讲座的纪念品。本次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