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田亩饱和度:贯穿移民史与赋役制度史的新方法

       2021年5月10日,以“田亩饱和度:贯穿移民史与赋役制度史的新方法”为主题的学术讲座于教学楼C305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曹树基教授主讲,由我系吴滔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曹教授指出了中国移民史研究对客家移民主题关注较少,研究尚欠缺的现状。接着,他系统地介绍了客家移民史的三大理论:推力-拉力理论、区域系统理论与族群理论。推力-拉力理论关注的问题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农村人口为何向城市迁移。其中城市的各种优势对农村人口产生了一种“拉力”,而农村的衰落则提供了一种“推力”。但是该理论在解释历史问题时过于简单化,不能成为研究工具。区域系统理论是由施坚雅提出的解释客家人迁移的理论,虽然其与推力-拉力理论十分相似,但施氏却用其他说法刻意回避了这种相似性,因此曹教授指出该理论与事实不符。族群理论的代表为陈春声,他以岭南山区“猺人”与“蜑人”从散居到成为编户齐民的过程为例,认为族群的结合核心在于“文化”而不在于“血统”。这种理论对移民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但曹教授仍提出了对这群“山贼”——“猺人”与“蜑人”来源的质疑。

       要解决“山贼”从何而来的问题,曹老师提出借助“资源”来计算某一事件对于人口流动产生的影响,并随之介绍了“资源”计算的理论与方法。资源,根据政府的赋役来源,可以分为人口与田亩。资源通过人均田亩与田亩饱和度来度量,其中人均田亩反映的是人民生活水平与政府征税能力,当人均田亩数超过一定量时,意味着田亩被抛荒以及政府征不到规定的税;而田亩饱和度的高低反映的是当地的垦殖空间与人口增长空间,并影响人口的流动。赋役则通过依亩计赋与依里甲派役来度量。通过审视这两组四个数据,曹教授希望能找到一些规律。

       经过详实的史料分析以及精密的计算过程,曹教授找到了数据中隐含的相似性。兴宁县与信丰县于洪武十八年都遭到了广寇周三官的作乱,兴宁县广遭劫掠,人民纷纷外迁;信丰县更是到了几乎灭县的程度。但对比了两县各年份人均田亩与田亩饱和度的数据后,曹教授发现两者均具有一种相似规律,即叛乱并不一定造成全县人口大量死亡,而更有可能是在籍人口的减少——包括死亡、逃散与藏匿。由此,曹教授推理在人口遭到或似乎遭到毁灭性破坏的地区,一定存在某种统一的制度,要求增加军屯屯田数量、短期内恢复田赋旧额,原本不派差役的“赋口”成为派役目标,并正式入籍,以增加田赋收入。

       最后,曹教授总结了“田亩饱和度”与移民的关系,并提出了新的思考。通过“田亩饱和度”与移民时间的对比可以看出,移民往往都在“田亩饱和度”较高的时间迁出原县;而若“田亩饱和度”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正常的人口增长,则说明该地区田亩接近饱和,政府的田赋分摊下来,民众压力激增,由此形成了移民外出的推力。通过这种关系,曹教授对“一条鞭法” 作出新的理解——“一条鞭法”改革归因于许多地方在不增加单位面积田赋的前提下,田赋征收已达到极限,因此摊丁入亩是为了通过按土地征税,扩大税基,增加政府的收入。

       在本次讲座中,我系同学与老师都积极参与并踊跃提问。讲座中间,吴滔老师提出了度量衡的相关问题,讲座末尾田思晨与黄潇等同学也针对讲座中提到的相关土地数据和计量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曹教授耐心解答了老师与同学们的问题,吴滔老师也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并表示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