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日,以“生态现代化视野下的世界近现代史”为主题的线下讲座于教学楼D307课室举行。本次讲座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付成双教授主讲,我系沈宇斌副教授主持。我系李大海副教授、历史学系(广州)费晟教授、曹鸿副教授以及我系众多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付成双教授阐释了讲座的选题背景。付教授在编写世界近现代史教材的过程中,产生了从环境史角度编写的想法,希望能将环境史与世界近现代化结合,而“生态现代化”理论,就是沟通两者的桥梁。
接着,付教授指出考察世界近现代史的多重视角。他认为历史是丰富的,应当用多重视角去看待。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借鉴苏联模式,主要从阶级斗争的角度解释世界近现代史,这一体系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它把内容丰富的世界近现代史简化为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史学工作者尝试从新的角度编纂世界历史,出现了在文明史、全球史等视角下进行编写的世界史。
此外,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现代化视角也逐渐在我国学术界推广。现代化理论在初现之时具有浓厚的政治性,是冷战时期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产物。不过,这仅仅是现代化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化还有狭义广义之分。广义的现代化就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发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它具有高度的包容性,成为一种分析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变迁的理想工具。
然而,现代化理论本身还包含着错误的价值取向。它认为现代社会一定优于传统社会,过度宣扬人的主体性,以片面的经济发展为导向,认为现代化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因此也就遭到了环境史研究的批判。 环境史把在传统史学研究中仅仅作为背景材料的“环境”纳入考察范围,从全新的视角考察历史上人与环境关系的变迁,用我国环境史学者的话来说,是“让环境进入历史,使人类回归自然”。
之后,付教授为我们讲解了生态现代化理论出现的时代背景。随着现代化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相关学者开始对此进行反思。1962年,美国学者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出版,立即引起全球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关注。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梅多斯等人的《增长的极限》报告,引发人们对地球上资源和环境能否支撑人类长期发展的争论。1987年联合国发表《我们的共同未来》,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社会既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可是,在20世纪70-80年代,环境管理是不成功的,生态退化继续发展,污染到处扩散而不是减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德国马丁·路德大学的胡伯教授于1985年提出了生态现代化理论,胡伯认为,生态现代化是一种利用人类智慧去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进步的理论。
最后,付教授发表了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评价。他认为该理论试图将保护与发展进行结合,尝试将环境保护与现代化发展这两大主题融为一体,为分析工业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讲座结束之际,台下同学就环境史研究是否立足于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现代化理论能否推广至世界各国提出疑问。付教授分别做出了细致的解答,他认为,环境史与传统史学并非完全对立,在可行性前提下,一定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导,不可能完全将其否定。而生态现代化理论现阶段尚未成熟,还不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
讲座结束后,沈宇斌老师代表我系向付教授赠送了讲座纪念品,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