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2020年12月16日,历史学系(珠海)在海琴六号A324开展了“学习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本次活动由我系党总支副书记万忠娟老师主持,我系付承章老师、南校区历史系博士生熊子虚和硕士生廖宁出席了此次活动,部分本科学生也参与了研讨。

在会议开场环节,付承章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他强调,在以文化交流和社会变迁为主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出土的3—6世纪金银器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表现,它也是了解汉唐之际时代特征的一把钥匙。以金银器所涉及到的宴饮和狩猎题材为例,这一时期的中华文明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展现出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特点。付老师指出,放弃对某些传统的固守,以博大宽容的心态去传播、接纳不同的文化,这正是一个社会从封闭转向开放的最佳体现。
熊子虚师兄则以自身在郑州三门峡参加考古发掘和整理的工作经历为例,向大家介绍了考古工作的相关流程和具体知识,对“区分遗迹所在地”、“判断遗迹所处的时代”、“在不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对遗迹进行高效挖掘”以及“收集考古材料”等内容展开了详细的讲解,在场同学不仅对考古工作的相关认识有所提升,也真实体会到了考古工作者的艰辛不易,增强了对我国考古事业发展的期待与敬意。
廖宁师兄向我们介绍了他参与荥阳官庄遗址田野发掘的经历,包括考古工地的情况、考古工作者的日常以及考古技术的应用,为即将开展田野考古实习的同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强调,学习不能是闭门造车,只有注重亲身实践,才能更好地对知识加以融会贯通。
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卜工研究员于第三届中西古典文明节活动期间举办的学术系列讲座,以及本次研讨会上所开展的三场汇报,在场的本科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想。
在讲座末尾,付承章老师对几位同学的发言进行了总结与评价。他告诫同学们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不要迷信权威,应该善于分辨观点的成熟与否,培养独立思考与客观评价的能力。身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以材料为中心,通过材料说话,更要重视在不同视角、不同维度之下对相关问题的多方面解读。
在各位老师同学们的精心准备和积极参与下,本次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此次会议,同学们大大丰富了对考古学相关知识的了解,也为自身的专业学习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大家进一步认识到了考古学的发展前景以及它与历史学科的相关性。这也启发着我们要对考古学抱以更多的关注,结合本学科特色,共同推动中国考古文博事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