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6日至27日,中山大学第九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历史学系(珠海)分论坛在中山大学海琴六号A324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由我系主任吴滔教授主持,系党总支郑哲书记、副主任于薇副教授、系主任助理李大海副教授,以及沈宇斌副教授、詹镇鹏副教授、野口优副教授、平松明日香副研究员出席。本次论坛还邀请到东北师范大学宫秀华教授莅临指导。
吴滔主任首先对与会青年学者表示了热烈欢迎。他回顾了历史学系(珠海)承办该论坛的历史,指出参加本次论坛的青年学者多出自世界名校,可谓群英荟萃。他表示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搭建一个学术理念和治学方法交流的平台。此外,他还简要地介绍了中山大学新时期的发展概况及我系的学科定位、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他指出,我系以世界史、艺术史、科技史、海洋史等学科方向为发展重点,注重历史语言本位,同时延续了中山大学注重田野考察的学术传统,将实践教学推向海外,引起了与会青年学者们的浓厚兴趣。吴滔主任还展望了我系广阔的发展前景,诚邀各位优秀青年学者加盟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
吴滔主任致辞后,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西班牙格拉纳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海内外著名高校与学术机构的15位青年学者们通过线上或线下形式,分别就自己的学术背景、师承关系、研究方向、科研成果及教学计划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杨逸注重宋代四礼研究以及乐章研究,并且计划将他的研究课题引入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以推进高校的传统文化建设。目前,他已经发表了多篇CSSCI论文,学术成果丰硕。他创造性地提出可利用宋史中的乐章来研究礼乐,这一观点得到了我系于薇副教授的肯定。
任慈近期的研究重点是美国移民史。她针对“中国留学生对于中美关系以及美国留学生政策的影响”这一以往处于研究边缘的课题,通过在美国多处图书馆、档案馆寻找新史料,进行细致的研究,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
日本学者大野绚也的研究方向是中国近现代交通史。他的博士论文以中国的铁路交通建设政策为中心,着眼于南京国民政府、地方政府与地方社会的关系,通过比对华中、华南与国内其他区域,并结合中日战争史,来探讨近代华中华南的地方社会变迁。
周萌的博士论文《当海洋遇见陆地:漳州的海洋文化和海外贸易》,以海洋文明的视野研究福建漳州的海洋经济,并结合相关的西班牙文物,譬如牙雕、西班牙银元等,探讨了中国文化对西班牙手工制造的影响。
黄碧赫的专业方向是艺术史研究。她的研究成果包括了中国近现代与当代艺术研究、跨文化视觉研究以及当代艺术相关的翻译研究,尤其精于新中国艺术、二十世纪西方艺术以及战后两德艺术。
12月27日上午,论坛继续举行,伴随着精彩的交流探讨,现场气氛热烈。
李兆䶮的研究重点在于艺术史。他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山公园与民国北京的艺术世界》中,提出了“中山公园是一部浓缩的北京艺术社会史”这一观点,并通过分析各类艺术元素,探讨了中山公园在社会中的多重作用。
谭盼盼的专长在于文物保护和科技考古。她参与过多项国家级课题的调研、以及有关古文物和工艺的著作编写工作,并在各知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展现了她的高专业水平。
刘岩专注于对考古学理论的研究,丰富的田野考古经历为他构建了深厚的学术基础。在会上,他探讨了考古材料在社会背景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并分析了惯习理论在社会考古学中的作用。
日本学者森巧的研究方向是东亚国际关系史。在对战后中日民间外交史的研究中,他通过采访中日民众的和查阅各国外交档案,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在教学方面,他注重教学视角的转变,意在帮助学生提高史学素养、拓宽史学视野。
成威华在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哲学等领域都颇有建树,其学术成果涵盖了叙事主义史学理论、法国现当代史学理论等方面。在教学方面,他计划从学科现状和学生需求出发,进行教学实践。
刘颖洁的专业方向是世界史。她在记忆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学术成果,其博士阶段的论文《历史与记忆之间--纳粹大屠杀历史书写中的记忆问题》,更是在历史与记忆的关系、记忆多元性等方面体现了她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本次分论坛为海内外多位历史学研究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学术思想碰撞的舞台,展现了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在学术研究方面的热情和信心。济济人才相聚一堂,在尽情展示专业学科素养和才华灵光的同时,也在思想交锋、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拓宽视野、收获新知。本次国际青年论坛历史学系(珠海)分论坛圆满结束,期待更多优秀青年学者的积极参与,为我系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